雨足郊原草木柔,又是一年清明至。在这一天,大多数人都会去扫墓祭祖、踏青插柳,在慎终追远里寄托对生命的敬畏。今天,AI(人工智能)、VR(虚拟现实)等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生活方式,我们表达思念的方式也变得更多元、更为具象化。当科技与情感相遇,我们不再局限于“烧纸钱、敬香烛”等传统仪式,而是以更丰富的形态传承记忆、表达想念、对话历史。
一直以来,我们认为AI与VR都是冰冷的符号,直到那些跨越生死的重逢借助科技叩击心房。当已故的母亲跨越时空向儿子传递祝福,当复原与声纹技术重启舅舅未尽的孝道承诺,当VR空间重塑女儿周岁生日的场景……我们好像借助科技握住了改写遗憾的密钥。每当细雨纷纷的清明来临,思念涌上心头,我们不再只是望着庭中的枇杷树暗自神伤,而是通过技术,再一次感受到亲人的音容笑貌。这些技术在时空之中架起了情感桥梁,让我们得以完成那些未竟的拥抱,让思念的表现形式更加具象化。
科技不仅可以缓解我们对已故家人的思念,也可以帮助我们跨越时空,重现抗战年代烈士先辈们的身影。借助算法和技术,历史人物和抗战英雄可以被“复活”,他们会以生动的形象与我们互动,“面对面地”讲述他们的经历。无论是集合AI虚拟交互、全息影像等方式重现长征场景的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;还是让我们跨越时空聆听“红星杨”AI讲解员讲述八路军故事的山西省八路军文化数字体验馆;或是融合行进式大空间多人VR技术,带领我们沉浸式重回“觉醒年代”穿越回到1921年的上海,亲历伟大开端的“数字一大·初心之旅”文化沉浸式体验展……技术以革新之力重塑我们追思英魂的精神图景,通过数字化载体为历史记忆铸就永恒丰碑。
除了在清明时节为英雄们满怀敬意地献上鲜花外,在科技的帮助下,我们也学会了以新的方式缅怀先烈。我们正慢慢将书本中描述的故事场景通过科技变得可观可感。当我们在手机上通过AR走进井冈山博物馆时,当我们借助多维演示技术沉浸式感受“大全景式”的平津战役时,我们逐渐领悟——对我们而言,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,也可以成为文明基因的当代显影。那些被重新编码的历史精神,终将以新的形态,继续向我们讲述关于勇气与智慧的永恒故事。而从这些故事中汲取的能量,也是先辈给予我们铭记历史、不忘初心最好的礼物。
这些被科技赋能的具象化的思念,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。今天,当我们在讨论AI可以为清明节带来什么变化的时候,我们也把同样的问题还给了AI——如果你是人,那么你会选择怎么度过清明节?令人惊讶的是,除了扫墓、祭祖,AI的最后一条回答竟然是让我们不要忘记回归家庭,注重当下与家人的情感连接。这份突如其来的“告白”,让我们意识到在缅怀与思念之外,更为珍贵的是当下家人带给我们的那份触手可及的温暖与关怀。
当看到时隔千年后用AI复原的苏轼吟诵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”悼念亡妻时,我们与之共情了,不禁潸然泪下。这一刻,科技的发展与情感的渲染让我们跨越时空,深深共鸣。当情感成为技术创新的灵魂时,再精密的算法也不过是载着思念穿越时空的舟楫,让我们带着思念与珍惜驶向远方。(黑龙江大学 李松昀)